法蘭西特派週報觀後感(有雷)
這是一部很有趣也很快樂的電影。喜歡午夜巴黎說話風格的朋友趕快看起來。
法蘭西特派週報這本虛構雜誌就是在致敬紐約客的。所以紐約客裡的短篇小說、美食評論、政治側寫、諷刺漫畫讓他們活動起來的話,就是這部電影了。
用一個很通俗的講法,這一部電影是影像的敘事詩。既然是詩就無法被賞析,所有的賞析都會破壞詩。就像夏宇的詩一樣,以整體的氛圍去感受。
既然是再現雜誌的電影,它也再現了了紐約客這本知識分子所讀的雜誌裡,那種知識份子的文字感。詼諧、諷刺、機警的短語、氾濫的資訊量、跟小圈圈式的說話方式。
法蘭西特派報裡有四篇文章,亦即、電影裡有四個故事。法國(虛構)小鎮旅遊遊記、藝術座談會的藝評、學運報導、以及最後美食評論家兼偵探小說的一篇文章。
在此沒有要詳細敘述每一個故事的意思。不過導演的聰明,在於這些都是經典的知識分子雜誌裡面會出現的文章的類別。
但這部電影裡呈現的,無論是藝評家也好、學運的學生代表也好、或是學運內部組織的故事也好、絕非是我們所讀到的硬梆梆的裝模作樣的文章(時代雜誌跟紐約客我真的Zzzzzz),這電影有趣就在於呈現的是圈內人的、微吐槽。也可以說是個相當聰明的手法,非常便於消化。
每一個故事都呈現的非常的美麗精緻且精確。
1. 歐文威爾森所提交的遊記,他娓娓道來的語氣,真的就像午夜巴黎那詩意滿腹而無人理解的孩子氣作家一般。他對這個小鎮的探索跟摔跤導演用了剪影畫的方式來呈現。我好喜歡它最一開頭的「安威的一天從聲音開始」(確切台詞記不清了,望有心人告知),湧出的下水道的水、窗外探出頭來撣棉被灰塵的婦人、跟逐漸嘈雜起來的人聲。
最後總編在雜誌社的一隅,讀著他交出來的稿件,他就在老總的旁邊修著車絮叨他的日常。
老總:「牛郎、妓女、皮條客…你不換個字嗎?比如說用些好些的字,例如花店之類?」
他:「不要,我討厭花店。」
老總:「噢。」
老總就這樣默默地接納了作家的任性。
2. 蒂妲絲雲頓是第二個故事裡寫藝評的作者。我個人認為她不太適合這個角色,又或是我感覺到她飾演的的力不從心跟氣質的違和。我還是感覺,她適合古一跟大天使這種凜然美麗的存在。
但是這一個故事裡,對於藝術家、藝術鑒賞家、以及繆斯女神之間的呈現非常的有趣。它是一個藝術家的童話故事。裡面的藝術鑒賞家是戰地琴人的安德林·布洛迪。每當看著他,我總是心神為之一顫,覺得他絕對不會做出壞事。(他好帥喔)而實際上也是。他是個有良心的藝術收購者,而所有的人都有好的結局。是一個非常快樂而且沒有任何人被虧待的故事(除了被殺掉的那兩個酒保以外吧)
這個故事裡,蒂妲絲雲頓跑去住旅館寫作、然後在酒吧裡又吃晚餐又喝酒、又大花報社老編的錢,但老總也就這樣跟會計默默承受了。
3. 第三個故事是寫巴黎學運的政治報導。裡面是甜茶所飾演的巴黎學運學生代表。這個段落裡面我最喜歡的是學運者跟權威者之間的對峙用了西洋棋來代替,讓整個電影的調性始終在一個相對輕鬆的氛圍裡。
左派學生的訴求是否真的那麼具有理想性?他們的理想是否流於膚淺?又抑或只是站在權威的對面,類似孩童的反抗?而反抗之後他們又要去哪裡?完全不是這個電影裡要探討的重點,但我總感覺導演是有點想諷刺這樣的狀態吧?非常微微微嘲弄一下下。所以我覺得這一個部分的故事相對來說是相當輕鬆而且相當適合入口的。
我喜歡這裡老編最後去跟作家拿稿件的互動。
不同於蒂妲絲雲頓非得要在飯店里寫作亂花錢,法蘭西麥斯所飾演的新聞記者安靜地坐在報社裡的桌子前。一板一眼、準時、有條理、從不會讓你失望、也從不會情緒波動。所以那最後交稿的畫面所流露出來的彼此之間的默契才分外地令人感動吧。
4. 最後一個是美食評論家以及搭配上恰好發生的警務處處長兒子的綁架案。
這一段影像的有趣之處,就在於融合了偵探小說跟美食評論兩種感官的刺激。我喜歡它對於警局盯梢美食的註解,如果是喜歡九九分局的觀眾們,對此應該會特別的有感覺吧。
食物要便於拿取、因為另外一隻手還要做別的事情。而且必須要是安靜的食物,不會發出任何的酥脆的聲響。光是這些有趣的小諷刺就足夠讓人開心了。
同樣的最後老總也拿作家沒辦法。
老總:「這一段你被你刪減掉的文章是最棒的部分,你真的要把它刪掉嗎?」
他:「……(沈默)。」
但老總也並沒有再繼續說服下去,他就只是離開,讓作家自己決定。媽~謝謝你。
總而言之呢,真的是一個很smart、輕巧、有趣的電影。是一首非常可愛的小詩,是所有撰稿人所期待的糖果屋般的地方。很可愛,也很希望。
+++
一直提到老總,是因為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底色、或是這本雜誌的的底色,是總編對於作家無止境的包容跟寵愛。即使雜誌的經費拮据,必須節省開支,也捨不得扣作家一毛錢,捨不得刪改作家的一個字。作家寫了超過約定字數的三倍,他覺得這就是他寫得最好的地方。文章裡面有文法拼字錯誤、各種分詞動詞的累贅,他說這是這個作家的風格。
導演的註解說,因為這些都是他的愛將,這些都是他的人。
這是一個作家跟主編共同生活的美好雜誌的烏托邦。
老總是父親,對你文章要改進之處碎碎叨叨,但同時又是個母親,讓你寫你自己喜歡的東西,讚美你的文章寫得好。所以是每個孩子期待的家。他是爸爸、也是媽媽。作家跟小孩一樣盡情地享受被管束又被認同的親密。使得整個法蘭西特報的雜誌社染上了一層甜蜜的馬卡龍色調。
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留言,您的留言是對創作者的最大鼓勵!